首页  >  品盛新闻  >  新闻详情
品盛新闻 新闻速递
等待精彩——写在《全国法院决战执行难工作全景报告》出版后
2019年7月26日
等待精彩
——写在《全国法院决战执行难工作全景报告》出版后
本报记者 严剑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改变,在开始时很难,在过程中是混乱的,在最后是精彩的。

    在接到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通知我参与全国法院执行工作报告文学的写作任务时,我的心里顿时升腾起两种感受——渴望和敬畏。

    渴望,是因为我与执行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很有缘。2004年,我从庭里调到研究室从事宣传工作,采写的第一篇新闻稿就是一起现场执行案;2006年,我临产时挺着大肚子完成的最后一篇新闻稿是执行局的夜间集中执行。在我的好朋友中,有在执行局埋头工作的,有因为在执行局工作出色而被提拔的,也有最后从执行条线辞职离开法院的,每次我和他们谈到执行的难,常常“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所以,我也很敬畏。虽然此前写过不少执行稿件,从案件到人物,从工作会议到机制创新,但每次写,每次都会发现新的难点、新的无奈和新的坚持。

    也许是机缘巧合。2018年底,我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的支持下,策划组织了一场“信访故事会”,这场故事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个成功不是指故事会得到了网络传播点击的10万+,而是在会后,我在那些白发斑驳的信访者眼里看到了激动,看到他们在舞台上拥抱彼此。一个人终于可以坦然地与陌生人诉说工作时的真实感受,并且被别人所理解、所认可,这种幸福感是强烈的,当台下的领导、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为他们的故事鼓掌时,信访法官们流泪了。

    在回家的路上,一位信访法官和我聊起了他之前在执行工作中的经历,我们开诚布公地交流了很多,他的话让我深深感受到,如果真的想要老百姓理解执行法官的难,这些背后的难处一定要想办法“翻译”给老百姓听。

    这样想着,任务也就正好在这个时候来了。

    提笔的时候,我想了很久。我分到的板块是写法院,由于我当时在上海还要带着团队参与世界执行大会的媒体接待任务,所以我无法前往全国各地法院进行采访,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采访范围内,尽量地去写法院这个板块。那怎么写呢?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之前采访过基层法院的一位执行局局长老刘,他是上海滩第二代执行局局长的代表之一,本身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语言风格极其幽默,对执行机制的推进、执行团队的建设以及执行未来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他进行采访时,我很享受,我仿佛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倾听教授的最后一堂课,此前所有关于执行的课程都被他的妙语连珠“串联”起来,一幅上海法院的前生今世全景图赫然呈现在眼前。

    原本老刘只是答应接受我两小时的采访,后来聊得起劲,他主动问我:“我还有很多故事,你要听伐?”我当然要听,于是,一次采访变成了三次采访,我连约了老刘三次,把老刘的故事“挖”得底朝天。

    采访最后,老刘扔下一句话:“我真希望大家都能理解执行法官、保护执行法官,我当执行局(庭)长15年,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忧虑、每年的数据,压力来自方方面面,但我不太和家里人说这些,我唯一说的就是‘如果有人在路上叫你们的名字,你们不要回头’。”

    “为什么?”我问。

    “因为有人会跟踪法官啊!”老刘直接说道。

    是啊,执行难,如果只是工作上的难,法官们都能承受。但如果是另外一种难,这种难像无形的手在时时刻刻纠缠着法官,甚至威胁到法官的家人,那就成了心口上永远的痛,令法官们无奈。

    我下定决心写执行难,不仅是工作上的难,还有心理上的难。为了回答心里的那一个个问号,我开始全面采访,并且整理我之前写过的所有执行稿件,与那些我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执行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面对面地聊。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最感谢老姚。

    最初认识老姚时,我刚开始从事法宣工作,他在立案庭负责财产保全,每次我们在电梯里见面都会笑嘻嘻地打招呼。后来,老姚回到执行庭,常常给我提供执行案件的新闻线索,最后他成了执行局的老“法师”。老姚很有魄力,说话也绘声绘色,他是执行条线的办案能手,但一起委托执行案件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

    近乎疯狂的当事人不停地跟踪他、骚扰他、威胁他,甚至他的家人也形成心理阴影,老姚在家庭、事业的双重压力下,最后不得不申请提前退休。一个无比热爱执行工作的办案能手,职业生涯最后就这样落幕了。

    我再次看到老姚时,是在一次单位组织的音乐心理治疗活动中,我作为嘉宾应邀参加活动,突然发现对面有一张熟悉的脸——老姚。这时,他也发现了我,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们聊了起来,于是,我知道了他身上发生的一切。

    当我把书稿给他审阅时,老姚很激动,他一连说了好几声“谢谢”,我在电话这头听着,心里很难受,老姚是一位好法官。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可能一万个人里只有一个,所以我只好忍耐。但你知道吗,这个‘万分之一’落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那就是一辈子啊!”老姚最后说。

    我们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我想,除了总结全国法院执行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更重要的,是以记录历史的态度去记录那些真实的人和事,我们每位执行法官都是血肉之躯,都有喜怒哀乐,他们在中国的法制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系统不断完善、当事人的情况千差万别的背景下,他们需要独自面对的问题有很多,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解决,有些需要耐心等待机制完善,还有一些,则是来自人性的考验。所以,这本书里,我们不仅要留住经验,更要留住曾有的失败,真实地面对那些无奈,这样才能寻找到更好的出路。

来源:人民法院报

    回望撰写书稿的那一个月,我一面采访执行法官,一面参与世界执行大会,期间身体不争气,去医院急诊科一次,孩子也发烧了一周,搞得我手忙脚乱。我特别感谢报告文学整个团队成员间的互相帮助,有人搜集问题,有人把整理的采访录音发给大家分享,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地忙碌着。最让我斗志昂扬的,就是在微信群里看到大家在截稿日之前一个个如约交稿,尤其是罗书臻,居然提前了十多天第一个交稿。于是,压力山大的我奋笔疾书,终于磕磕碰碰、拖拖延延,最后一个完成了法院章节的撰写。

    “改变,在开始时很难,在过程中是混乱的,在最后是精彩的。”我在初稿里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这既是讲法院执行工作的历史发展,也是在讲我自己。掐指一算,从我2004年开始从事法宣工作一直到现在,15年过去了,我也从《人民法院报》的一名通讯员成长为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的一名记者,我越来越体味到记者这份工作的珍贵,它在不同的阶段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也越来越热爱法院,它给了我施展抱负的舞台和无穷的力量。

    一本书出版了,但一本书给作者的力量是持续的,我愿意和报告文学的团队成员们一起,悄然等待生命中的精彩。

来源:人民法院报